问:请您介绍一下青海省教育大会对于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、全面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、推进教育强省建设作出了哪些部署? 答:未来一段时间,我们将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、人民属性、战略属性,按照“393”的工作思路,抢抓发展机遇,深化综合改革,加快建设教育强省。 第一个数字“3”是目标,即打造教育发展3个样板。打造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青海样板、西部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青海样板、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青海样板。 第二个数字“9”是路径,即实施教育强省建设九大工程。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固本铸魂工程、教育资源优化布局工程、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、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工程、职业教育能力提升工程、教师队伍强基创新工程、开放办学加速升级工程、教育改革系统推进工程和智慧教育数字赋能工程。 第三个数字“3”是保障,即构建支撑教育强省建设的3项保障机制。建设教育强省必须坚持党的领导,持续开展党风廉政和作风建设;健全教育经费投入机制,围绕教育强省建设新要求优化教育经费使用;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,以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助力社会稳定大局。 问:青海地广人稀,具有独特的地域和人文环境。如何让教育资源精准覆盖、适配学生需求,使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? 答:一是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。加强县域人口出生与流动监测分析,前瞻性开展基础教育资源布局,扩大公办普惠性幼儿园资源,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,深化学区制改革和集团化办学,稳步扩大优质普通高中资源总量。 二是推动职业教育能力提升。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,推动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优化和体系化办学提升。坚持“少而精”发展中职教育,实施高职院校改迁建和新校区建设工程,探索完善更加符合产业需求的职教招考方式,构建中高本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。 三是推动高等教育优本扩容。聚焦我省高等教育普及程度薄弱环节,统筹“两重”“两新”等各渠道资金,大力实施优本扩容工程,有序扩大本科和研究生招生规模。实施高校教学科研设施、学生宿舍等一揽子建设项目,补齐基础设施短板,提升高校办学承载能力和内涵实力。推动高考综合改革等重点任务平稳落地。 问:青海职业教育领域结合本地产业,探索出了哪些产教融合的经验? 答:一是持续深化校企合作关系。积极搭建职业学校与产业园区、企业紧密合作平台,各职业学校与省内外1450家企业建立紧密校企合作关系,与45家企业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、人才培养订单班等。目前,已建成1个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、8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、9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,设立25个大师工作室,培育15个产教融合型企业,校企合力推动人才培养、应用型科研、社会服务、学生创新创业,深化职业教育产教协同发展。 二是努力建设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。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,持续建设包括绿色算力、高原清洁能源、高原生态农牧业等多家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。通过3至5年努力,实现教育链、人才链和产业链、创新链有效衔接,形成产教资源匹配、供需对接、双向互促新格局,不断提升全省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度。 问:青海如何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,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,为教育强省建设赋能? 答:重点打造“1+6+N”青海智慧教育数字赋能发展体系,立足提高全省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支撑能力,建设用好1个智慧教育平台;实施智慧教育平台深度应用、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、创新实践应用水平提升、数字素养提升、基础支撑环境优化、绿色发展网络空间营造六大行动;建设N个智慧教育试点区和示范校,形成全省教育数字化新业态。
|